有人摸来了神笔王铎的书法笔记?字字珠玑,受益胜过十年临帖!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4:38 点击次数:124
王铎(1592-1652),字觉斯,号嵩樵,又号痴庵、痴仙道人,别署烟潭渔叟。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著名书法家,与董其昌齐名,有“南董北王”之称。他出生于河南孟津一个贫寒家庭,自幼勤奋好学,后来成为明朝进士,历任礼部尚书等职务。
王铎的书法独具特色,擅长行草,笔法大气,劲健洒脱,淋漓痛快。他的作品有《拟山园帖》和《琅华馆帖》等,绘画作品有《雪景竹石图》等。他的书法在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,被誉为“神笔王铎”。
图片
然而,王铎在历史上因降清而被列入《贰臣传》,被后人所诟病。受此牵连,他的书法也遭遇冷落,曾一度无闻尘世间。但经过一代又一代后人们的研习,王铎的书法拂尘生辉,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推崇。
王铎的书法成就与他的勤奋努力分不开。为了提高书法水平,他曾“一日临帖,一日应请索”,临应期间,从不间断。他的书法作品在平面空间构成上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,至今已历四百年而无人居其右。
总之,王铎是一位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书法家。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评价,而且在后世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虽然他在政治上的经历颇为曲折,但他在书法领域的成就无疑是卓越的。
王铎书法笔记菁华:
书法贵得古人结构。近观学书者,动效时流。古难今易,古深奥奇变,今嫩弱俗雅,易学故也。呜呼!诗与古文皆然,宁独字法也。
——《琼蕊庐帖》临《淳化阁帖第五·古法帖》后。
译解:
书法之妙,贵在领悟古人之构架。近时观学书之人,多追求时尚之风。古时书法,难以捉摸,深邃奥妙,变化多端;今日书法,稚嫩柔弱,俗雅相融,易学之故。唉!诗与古文亦如是,岂止字形法度哉。
怀素独此帖可观,他书野道,不愿临,不欲观矣。
——《琼蕊庐帖》临《唐僧怀素帖》后
译解:
怀素之帖,仅此一篇足供欣赏,其他作品风格粗野,不愿临摹,亦无意观赏。
吾临帖善于使转,虽无他长,能转则不落野道矣。学书三十年,手画心摹,海内必有知我者耳。
——临《淳化阁帖·褚遂良帖》后,浙江省博物馆藏
译解:
吾临摹字帖,擅长运用转折之法。虽无其他特长,但能运用转折,则不致陷入粗野之道。学书已三十载,手画心摹,四海之内必有识我之人。
图片
每书当于谭兵说剑,时或不平感慨,十指下发出意气,辄有椎晋鄙之快。
——临《为啬道兄书诗卷》后,荣宝斋藏
译解:
每当书写之际,如同谈论兵法与剑术,时而感慨不平,十指间流露出的意气,总能带来击败敌人的快感。
予书何足重,但从事此道数千年,皆本古人,不敢妄为。故书古帖,瞻彼在前,瞠乎自惕。譬如登霍华,自觉力有不逮,假年苦学,或有进步耳。他日当为亲家再书,以验所造如何。
——《琅华馆帖》(张翱刻本)之《仿古帖》后
译解:
我的书法何足称道,只是从事此道数千年,皆以古人为本,不敢妄自创新。故而临摹古帖,瞻仰前人之作,心中警惕。犹如攀登华山,自觉力量不足,还需年复一年地苦学,或许有所进步。将来有机会再为亲家书写,以检验自己的成果如何。
图片
吾书学之四十年,颇有所从来,必有深于爱吾书者。不知者则谓为高闲、张旭、怀素野道,吾不服、不服、不服!
——《草书杜诗卷》末,上海博物馆藏
译解:
吾学书法已四十载,颇有渊源,必有深知吾书法之妙者。那些不识货者,将吾之书法与高闲、张旭、怀素之野道相提并论,吾实难认同,坚决不服!
图片
书不师古,便落野俗一路,如作诗文,有法而后合。所谓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也。如琴棋之有谱。然观诗之《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,文之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汉,亦可知矣。故善师古者不离古、不泥古。必置古不言者,不过文其不学耳。
——《琅华馆帖册》后,香港虚白斋藏
译解:
在学习书法、绘画、诗文等艺术时,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。不学习古人的作品,很容易陷入粗俗的境地。正如创作诗文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度,音乐也需要遵循六律来调整五音。琴棋等艺术也有其固定的谱子。
观察《诗经》中的《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以及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汉等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,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创作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。因此,善于学习古人的人既要尊重传统,又不要拘泥于传统。某些人成天言不及古,或言创新、或言超越,其实就是伪装有学问实则肚内空空,对学问传承说不出子丑寅卯而已。
在艺术创作中,我们应该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,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,将古人的精髓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相结合,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。
图片
丙戍三月初五,夜二更,带酒,微醺不能醉,书于北都琅华馆。用张芝、柳、虞草法,拓而为大,非怀素恶札一路。观者谛辨之,忽忘。
——《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》后
译解:
在丙戍年的三月初五,夜晚二更时分,我喝了点酒,虽有些微醺,但并未醉倒。此时,我在北都琅华馆书写。我运用了张芝、柳公权、虞世南的草书技法,将其拓展放大,而非怀素那种恶劣的书法风格。观者需仔细辨别,不要忘记此点。
予书独宗羲、献。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、献,人自不察耳。动曰:某学米,某学蔡。又溯而上之曰:某虞、某柳、某欧。寓此道将五十年,辄强项不肯屈服。古人字画诗文,咸有萭*(寻获)。匪深造博闻,难言之矣。
——临《淳化阁帖》与山水合卷尾
辛巳初一日,披览是册,忽已四载。苦庐无佳,况墨事都废,偶披览辄觉稍快然。此予四十六岁笔,五十以后,更加淬砺,仍安于斯乎?譬之登山,所跻愈进,愈峻以旷。已经崇峰,顿俯于下。凡画以自足,皆为河伯一流。
——《琼蕊庐帖》后
译解:吾书法之所宗,惟羲之与献之。即便唐宋诸家,皆源于羲、献,只是世人未能察觉。常言道:某人学米芾,某人学蔡襄。又追溯至:某人学虞世南,某人学柳公权,某人学欧阳询。在此道已近五十载,始终坚定信念,不肯屈服。古人之字画诗文,皆有其独特之处。若非深入研究、博闻强识,实难领悟其奥妙。
图片
余于书、于诗、于文、于字、沉心驱智,割情断欲,直思(足支)彼室奥。恨古人不见我,故饮食梦寐以之。今再审观,亦觉有所证。(至至)不知于堂奥殹!归之二弟仲和,则余三十年于书、于诗、于文、于字其敝精凝神,亦可概见矣。
——《琼蕊庐帖》后
译解:
余致力于书、诗、文、字,潜心钻研,摒弃杂念,力求领悟其中奥妙。遗憾的是古人未能见识到我,因此我将这种情感融入日常生活,饮食梦寐都在思考。如今再次审视,也觉得有所收获。(至于)对于堂奥的理解,告诉二弟仲和,那么余在书、诗、文、字方面三十年的专注与投入,亦可从中窥见一斑。
徽之书法,温润绵密,有远水流烟之致。惜不多见,载之古今,寥寥数行耳。极力摹写,瞠乎其后,始信书法非易事也。
——《琼蕊庐帖》临《晋黄门郎王徽之书》后
译解:
王徽之的书法,以其温润绵密的特点,展现出远水流烟般的意境。然而,他的作品传世不多,古今留下的仅寥寥数行。尽管如此,我们仍可通过极力摹写,逐渐领悟其书法的精妙。在此过程中,我们不禁感叹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,实非易事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王铎赠张抱一行书诗卷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王铎赠张抱一行书诗卷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中信建投: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底部已铸就 上涨需等待积极变化出现
下一篇:没有了